每年9月份是幼儿园新生入园时间,而刚入园的新生大都避免不了哭闹的情况。哭闹让幼儿无法正常活动,同时也会让教师感到无力。只有解决幼儿哭闹的问题,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日常活动。所以,新生入园期间,教师都会更多地关注哭闹的孩子。那么,那些看起来平静的孩子呢?他们就不焦虑吗?事实并非如此。
我的女儿第一天入园,她在进门时很小声地说了一句:“老师早上好!”然后进入教室洗手、吃早餐。中午时老师反映,孩子一上午都没有哭闹,吃午饭也特别好。她的表现让我惊喜又惊讶,我以为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,也因此减少了对她的关注。直到有一天,突然接到老师电话,说孩子尿裤子了。我很吃惊,她早就学会自己上厕所了,怎么会尿裤子呢?那时我才意识到,那些刚入园时不哭不闹的孩子,也是有分离焦虑的。我的女儿就是如此。
了解情况后,我开始更关注女儿的心理,每天离园后,通过阅读绘本对她进行心理疏导。
一天,我们正在读《输不起的莎莉》这本书,孩子很突然地说了一句:“妈妈,我输了。”“输了?是什么事让你觉得自己输了?”我不解地问道。女儿说:“开小火车,我没有当火车头。”“那你是火车的车厢吗?做车厢也很不错呀!”我安慰道。
女儿说:“哭的小朋友在火车头,老师说我表现好,在火车尾。”“妈妈也觉得你表现得很好。哭闹的小朋友比你小,更需要老师的照顾,你是小姐姐,可以帮助老师照顾弟弟妹妹。”我说。
虽然女儿还不是很理解输赢的概念,但通过阅读绘本,她慢慢在没能当火车头这件事上得到了释怀。之后的几天,在女儿的要求下,我们多次阅读了这本书。在读书过程中,女儿的情绪不断发生着变化,最后她笑着说:“玩得开心就是赢。”
每个孩子性格不同,表现出来的焦虑现象也不同。有的孩子会通过哭闹来表达对进入陌生环境的不安,有的会细声细语地哭着进入教室,还有的会比较沉默,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表现。
虽然不哭不闹的孩子表现得比较平静,入园后基本能正常活动,但教师也绝对不能忽视他们,否则,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出现退化。比如本来会自己如厕的孩子,竟然出现尿裤子的现象。
因此,对于新入园的孩子,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人,不能厚此薄彼。与此同时,为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入园生活,家园配合也极其重要。
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入园的哭闹现象比较敏感。而如果孩子入园没有哭闹,还能独自进餐且正常参与活动,家长会默认孩子适应良好,没有分离焦虑。那么,孩子在家的情绪波动,家长可能也会不以为然,认为在家闹点儿小情绪很正常,哄一哄就好了。其实,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。入园初期,孩子的每一个细微表现,家长都不能放过。
为帮助女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,在她入园前,我从生活技能和心理疏导两方面帮她做了准备。女儿两岁后,我们开始进行独立进餐、饮水、穿脱鞋袜、穿脱外套、独立如厕等方面生活技能的练习。在孩子入园时,这些技能已经练好了。入园前一个月,我开始对女儿进行心理疏导。我们读了《我爱幼儿园》《妈妈心·妈妈树》《我有友情要出租》等绘本,借助绘本,和孩子聊幼儿园的生活、想妈妈时怎么办、别人哭闹时自己可以做什么、如何交朋友等入园会遇到的问题。
女儿入园前一天晚上,我带她吃了顿“大餐”,庆祝她荣升为幼儿园小朋友。入园第一天,我买了之前她一直想要的马卡龙。我们边吃边聊她在幼儿园是如何想妈妈的,以及这一天妈妈是如何想她的。我非常正式地祝贺她已经是幼儿园小朋友了,她也祝贺我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了。入园第二天,我带她去了一个空旷的操场,告诉她,在这里可以大声喊一喊。喊完之后,女儿开心地牵着我的手边走边说:“妈妈,你要不要喊一喊?”第三天,女儿依旧没有哭闹。老师说,中午吃完盘子里的饭,孩子主动说还想吃。如果不是“尿裤子”事件发生,我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此后,每天离园后,我都保证对她有一小时的用心陪伴。在这段时间里,我们有时一起读书,有时会玩拼插玩具,有时会播放欢快的音乐或者去户外跑步。家长的用心陪伴,不仅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。就这样,两周之后,女儿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,顺利度过了入园焦虑期。
关注幼儿的健康,尤其是心理健康,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,也是家长要重视的问题。我们应在孩子入园前做好生活技能和心理疏导的双重准备,入园后,仍然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进行相关心理疏导。对大多数孩子而言,入园适应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家长与教师都必须有足够的耐心,不断帮他们做好心理调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