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鉴赏的意思(如何鉴赏诗的好坏)的知识大家了解吗?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鉴赏的意思(如何鉴赏诗的好坏)的介绍,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,一起来了解下吧!
鉴赏的意思(如何鉴赏诗的好坏)
(资料图片)
如何鉴赏一首诗好不好?
若要写好一首诗,必先要学会鉴赏诗,只有知道什么诗为好诗,才能按照相应的鉴赏标准去写出好诗。那么如何鉴赏一首诗好不好呢?
其实这个问题,这位朋友的理解是正确的。
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“写诗的最重要条件”的文章,讨论过关于鉴赏能力的问题。
鉴赏能力的形成会抬高诗人的欣赏水平,在写诗的过程中自然会使用相对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。
那么,如何鉴赏一首诗好不好?
新诗和旧诗词之分别(鉴)就中国诗词目前的状态来看,最好是根据诗歌区别来进行区分,即古诗词和现代诗的鉴赏。
古诗词使用文言文作为语言基础,有格律的底层作用。用今天的一些诗人的话来说,形式大于意境,鉴赏自然要从形式入手,达到一定要求之后,再看内容和意境。
而现代诗以白话作为语言基础,虽然也要求清朗流丽,但是没有格律限制,同时也不需要了解文言文语法,对于文字的安排除了特殊的修辞之外,基本上都是一看就懂,所以现代诗的鉴赏就更加着重于情感和意境。
注意,这并不意味着古诗词不讲内容意境,只是形式打底,所以实际上古诗词的鉴赏要比现代诗更难——你首先得过语言关,要学习“诗家语”,接着要了解诗词意象,才有可能真正从赏读到理解再到鉴赏。
鉴赏鉴赏,其实是鉴别、赏析。鉴别有去伪存真的含义,也就是说鉴赏,不光只是欣赏分析,还要能提出批评——很多诗评人都不一定真正能发现古诗词的问题,也不敢提出批评。
真的鉴赏不仅仅是夸赞。
现代诗因为格式的相对无限和语言的没有隔阂,表达诗人心中情感是可以非常直接、饱满的——这是现代诗的长处,诗人得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朦胧、虚化、美化自己的内容和意境上面,而结果则随着诗人的文采发生变化,有度的则是精妙无比,失控的则是晦涩艰深。
对于现代诗的高级思维来说,精妙无比有时候也需要解释,晦涩艰深就基本上属于垃圾了。
有朋友就会很不平,为什么古诗词晦涩艰深可以原谅,甚至很多人去钻研,而现代诗的艰深则被认为是垃圾?
因为古诗词的艰深有可能是意象艰深,主题晦涩——那么这种作品同样是垃圾。但是有很多只不过是当代读者文言文知识不够,历史用典知识狭隘,所以才导致理解困难,认为是作品晦涩罢了。在喜爱诗词并愿意花时间琢磨学习的人眼中,可能这些作品一点都不艰深——好的诗歌,在当时代都是口口相传的。
诗歌实际上都是文字化的口头文学,相对于散文或者其他文体,诗歌才是真正的平民文学。
所以,现代诗如果写得让今天的现代人读不懂,就是垃圾。
可能你认为你的作品是自我意象的最高表达,也许茫茫人海中总有你的知音,但那只是你们两个交流的内容,无法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作品,这种“诗”,其实就没有意义。
所以鉴赏好诗的第一步,是区分出这首诗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。
形式之上内容鉴赏(赏)现代诗直接进入第二步,旧体诗则区分出近体诗、古体诗,将那些不合规则,胡乱堆砌意象,今古逻辑混乱的作品直接剔除出去,如果是近体诗,则把不合格律的也剔出去,然后再进入第二步。
作了形式上的筛除(鉴别)之后,现代诗和旧体诗又回到了同一起点,作内容和意境的欣赏。
对于不讲究形式的朋友来说,第一步就可以完全忽略——现代诗爱好者们就可以这样。
因为我们对诗做出鉴赏,形式是第一步,但是对诗的共性作出欣赏才是鉴赏诗的真正目的,也是我们得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时鉴赏新、旧诗体的原因所在。
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,只要是诗,就有诗的共性。我们的欣赏,其实正是诗的共性,而非彼此之间的差别——差别是用来挑毛病的,不是用来欣赏的。
诗的共性:诗是韵文,诗以言志——这不论旧体诗、现代诗都符合这两个特征。
换句话说,“诗”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、思想或见识。
“欣赏”是“因为喜欢而观赏”,本身就带了喜欢、认同的意思在里面。
一首诗怎样才能让我们喜欢呢?
第一是要价值观、是非观一致,我会从根本上认同你,第二就是你要让我觉得“有意思”。
这个“有意思”又分为两个方面,一是内容上有意思,一是表达上有意思。
说到底就是价值认同外加表达有趣——实际上就是内容和修辞方法,也就是我们平时说得最多的“说什么,怎么说”。
内容上有意思,取决于诗人的情感、思想和见识;表达上有意思,表现为诗人塑造的意象的新奇性。
在这一点上,现代诗和旧体诗没有任何区别,也因此我们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。
无论旧诗、新诗,都是在内容主题上有意思,才能触动读者,在表达方式上有意思,才能打动读者。
主题上的契合认同,让读者心中一宽:“这正是我想说的啊。”
表达上的新奇独特,让读者眼中一亮:“原来还可以这样说啊?”
这两方面做到了,就绝对是一首好诗,不论新旧古今。
附例比如余光中的《乡愁》:
小时候,
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,
我在这头,
母亲在那头。
……
而现在,
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
我在这头,
大陆在那头。
标题主题明确,直指乡愁。这是能够引起无数海峡对岸读者共鸣的心事,同样也契合大陆希望游子早日回归的心思。不论公私,这份诗意就成功拔高到政治层面,又符合个人读者。
首先,无论个人还是官方,我们都对他这首作品的主题认同,这是这首作品成功的最大加分。
其次就是表达方式,用四段乡愁的不同演绎,重章叠唱,步步递进,最终落实到海峡两岸的故乡离愁。将看不见,摸不着的思想情绪形象化成为邮票、船票、坟墓、海峡,对人在不同时期情感变化表达得丝丝入扣。
这种表达方式是奇特的,未见过的,他让我们知道,原来“乡愁”可以这样浅吟低唱地具象化啊?不但形象,而且贴切。
所以,这无疑是一首好诗。
以上作为鉴赏诗作好坏的一个例子,并不全面,只是个人角度。
古诗也是一样的。
比如王昌龄的《送柴侍御》:
流水通波接武冈,送君不觉有离伤。
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。
送别诗的主题自然是离别伤感,合乎大多数羁旅在外之人的心思。
从“送君不觉有离伤”这里,就开始用新奇的写法来吊读者胃口:你明明写送别离愁,怎么会“不觉有离伤”?这就是一种欲擒故纵的写法,让我们有兴趣继续往下读。
结果他通过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”,创造出这些不论什么地方都相同的景色,来告慰别离者,咱们共有一道青山云雨,共有一轮明月,算不上离别,所以不用伤感啦。
通过想象,创造各种形象,化“远”为“近”,使“两乡”为“一乡”。语意新颖,出人意料,又合情合理,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、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。
主题是老主题,可是让王昌龄通过新奇的表达方式写出新意来,这种特殊而巧妙的构思,让读者眼前一亮,这种新奇而恰当的想象,打动了读者。
这就是表达上的“有意思”。
这首作品自然就成为千古名作。当然这其中还有古诗词的特有格式、音韵问题,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第一步鉴别问题,与后面的境界内容赏析关系有,但是不大。
鉴赏的标准诗歌的章法结构,语言文字,修辞方法,体式的散化和整饬,甚至连韵律节奏,都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。
打动读者的,要么是思想情感的独特性,要么是表达方式上的奇特性。
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一直在变化,但诗的本质永远不变。诗的形式和语言,并非诗的本质,也并不能决定作品是不是一首好诗。
欣赏一首诗,最重要是看作者表达了什么,怎么表达出来的,不分新诗和古诗。
从这一点上来说,新诗、古诗的欣赏并无本质不同,所以才能一起讨论。
记住,鉴赏分为“鉴”和“赏”。
鉴,是看这些文字算不算得上一首诗,是否高低有致,有节奏感,有没有韵脚。
赏,是看这首诗说的是什么,表达得怎么样,划分出好诗、差诗、恶诗。
这两点无论古诗还是新诗,是可以共同对待的,只不过古诗在“鉴”的方面更加严格一些罢了。